在第14个联合国中文日到来之际,4月17日,“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论坛在上外举办。论坛由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孔子学院》编辑部承办。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赵灵山,上外党委书记姜锋,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处长周勤健等出席论坛。来自德国、法国、西班牙、希腊等中外各界专家学者近40人参会。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衣永刚主持。

为助力国际中文教育、满足海外汉语学习者了解当代中国的实际需求,自2021年起,由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协办的《孔子学院》多语种期刊,以中英、中法、中西、中俄、中德等 11 个中外文对照的双月刊形式,顺利复刊,继续面向各国读者发行。

姜锋在致辞中回顾了上外的建校历史与发展历程,介绍了学校“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上外始终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为己任,在致力于外国语言教学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同时,积极促进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增进文明交流互鉴。

赵灵山在致辞中介绍了基金会成立背景与全球孔院发展的近况。他表示,语言既是各民族国家的文化精髓,也是增进普遍福祉的全球公共产品,本次论坛主题“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立意深远。未来,基金会将继续加强与中外各界合作,支持孔子学院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周勤健表示,《孔子学院》期刊多维度展示了上海乃至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成果,让世界各界人士了解更加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上海市教委也将继续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欢迎各国教育界关注和支持国际中文教育,共同参与中外教育交流合作。

随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孔子学院》文化传播力和刊物影响力,在增强时代感和传 播效果、刊物队伍建设、多元化选材等方面展开分享与讨论。

《孔子学院》德语刊、法语刊和西语刊合作伙伴分享了自己的办刊理念和成熟经验。孔子学院西方院长安文龙(Jose Vicente, Andreu Beso)分享了瓦伦西亚孔院期刊“在不同的平台,共享一本杂志;在不同的平台,共享一篇文章”的办刊理念,认为《孔子学院》院刊杂志应持续改进,统一风格模式,统一标准化,塑造期刊的独特品牌形象。


孔子学院德方执行院长田亚明和《孔子学院》德语版审校倪飞鹏分享了德语刊丰富独特的视觉设计,强调期刊的内容编辑应注重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注重主题的深度及对热点和流行的关注。


孔子学院法方院长章承洁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阐述当前多语种期刊面临的种种挑战与机遇,认为当前需要在人工智能翻译与人工翻译之间寻找平衡,建立与新技术的合作方法,以保持原文的背景和思想内涵,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孔子学院》法语版审校Xavier, Jean-Paul SY从有界理性理论出发,以生动真实的案例阐释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对策,强调文化交流当中相互倾听与尊重的重要性。

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曹德明教授从办刊理念、板块格局、宣传方式等多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对办好《孔子学院》期刊的观点,认为采用适当的话语体系、尊重外语的表达习惯、提升内容的亲和力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条件。


上外新闻传播学院陈沛芹教授与吴瑛教授发言指出,在平台化时代,交互性、娱乐化和碎片化显得格外重要,要以国际中文教育为基础,通过多元主体共同传播,开拓新媒体平台和渠道,在中华文明与世界多元文明融通的共同价值基础上,开展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的精准传播。
←左右滑动回顾嘉宾风采→
张艳莉教授、王有勇教授分别主持主旨发言,胡春春、于漫教授分别主持圆桌论坛。与会专家分别围绕文物保护、中国优秀文化传承、对外新闻报道视角等方面,从传播形式、内容质量、创作团队、期刊受众等角度切入,对进一步提升《孔子学院》文化传播力和刊物影响力展开深入和自由的讨论。
←左右滑动回顾→
闭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冯辉主持。闭幕式上,《孔子学院》编辑部主任张雪梅教授感谢《孔子学院》多语种期刊海外合作伙伴和有关部门、专家的帮助与支持,表示在各界专家学者对期刊的建议与支持下,将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积极服务国际中文教育;期刊将继续以语言为桥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在更广阔的平台传播好中国文化。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孔子学院》编辑部)